新浪新闻客户端

人工智能 “焕新社区” 平台正式发布

人工智能 “焕新社区” 平台正式发布
2025-08-04 08:06 新浪网 作者 全国商报联合会
百度 一些靠“忽悠”上位的党员干部,自己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和好处,但是,大多数的“忽悠”行为却得不到应有的惩处,即使那些得到了惩处的“忽悠”行为,对之进行惩处的力度和“忽悠”得到的利益相比却不成比例,这也就成为“忽悠”行为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。

  中国经济报导:2025 年 7 月 26 日,国务院国资委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人工智能 “焕新社区” 平台,这一国家级开源开放创新载体由中国移动牵头建设,聚合央企、民企、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,旨在通过技术开源、场景开放与生态共建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化应用与产业生态成熟。

  平台定位与核心功能

  “焕新社区” 定位为服务全社会的 AI 创新枢纽,聚焦 “算力、模型、数据、国产、场景、专区” 六大核心能力:

  算力资源整合:汇聚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超 2000 卡规模国产算力资源,形成跨运营商的算力调度网络,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支持。

  模型与数据共享:整合 274 个开源模型(含 78 个央企行业大模型)、160 个高质量数据集(覆盖 13 个行业),并上线 11 家国产芯片企业适配模型及工具链,降低 AI 开发门槛。

  场景开放与行业专区:首批开放能源电力、医疗医药、智慧农业等 16 个行业的 40 个央企战略性高价值场景,如中国石油的油气勘探 AI 模型、国家电网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。

  同时建设具身智能、AI4S 科研平台、智慧电网等特色专区,推动垂直领域技术突破。

  全流程服务支持:提供从数据处理、模型训推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工具,如中国移动发布的 MoMA 引擎可动态调度模型资源,提升推理效率。

  

  技术特色与生态构建

  平台依托 “国产生态 + 应用牵引” 双轮驱动,形成三大创新亮点:

  自主可控技术底座:采用国产 AI 芯片、开源框架及数据治理体系,确保技术安全与供应链稳定。

  例如,平台已适配寒武纪、海光等 11 家国产芯片企业的模型,推动 “国芯国模” 协同发展。

  产学研用深度协同:聚合 90 余家企业、50 余所高校及 20 余家组织机构,通过 “焕新杯” AI + 应用创新大赛等 11 项赛事,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。

  例如,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“小城志” 团队可依托平台资源开发社区治理智能应用。

  安全合规治理机制:建立全流程数据安全监测与模型风险评估体系,确保 AI 应用在社区服务、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的可信落地。

  落地场景与民生价值

  平台首批开放的 40 个场景中,多个与社区治理、民生服务直接相关,契合江苏 “完整社区” 建设需求:

  智慧社区治理:通过 AI 视觉识别技术监测高空抛物、消防通道占用等行为,结合智能工单系统实现 “1 分钟响应、5 分钟处置”。

  例如,苏州相城区朱巷社区可接入平台数据,优化 “数字元和人房驾驶舱” 功能。

  适老化服务升级:依托多模态交互模型开发智能陪伴机器人,为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监测、紧急呼叫等服务。江苏 “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” 可借助平台降低智能设备开发成本。

  社区商业创新: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优化社区商业布局,如南通南川园社区可引入平台算法预测消费需求,精准配置便民服务网点。

  对江苏服务业的战略价值

  结合江苏《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5—2027 年)》,平台将从三方面赋能区域发展:

  数字化转型加速器:平台提供的算力支持与行业模型可助力江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(上半年增长 14.3%)突破工业软件、行业大模型等瓶颈,推动 “苏新服务” 品牌升级。

  就业与创新双驱动:平台降低 AI 开发门槛,预计可带动江苏商务服务业、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超 2 万个。

  例如,南京鼓楼区芦席营 82 号小区更新项目可依托平台开发低碳社区管理系统,创造技术运维岗位。

  长三角协同新支点:平台与上海、浙江等地的 AI 基础设施对接,可推动长三角算力网络一体化,助力江苏服务贸易规模扩大。

  例如,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可通过平台承接上海自贸区的跨境 AI 服务订单。

  “焕新社区” 平台的发布标志着我国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关键突破。

  对于江苏而言,这一平台不仅是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 “工具箱”,更是链接长三角创新资源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 “新引擎”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来自于:北京
权利保护声明页/Notice to Right Holders

举报邮箱:jubao@vip.sina.com

Copyright ? 1996-2025 SINA Corporation
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